内容页搜索

农村体制改革前乡镇工业称社办企业,为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受吴江市乡镇工业局指导性管理。

乡镇工业的基础为手工业。坛丘最早出现的是1956年创办的织厂,厂房是大庙的老塌堂,里面安装拉机4台,脚踏机2台,负责人吴阿文。1957年,创办坛丘农具修理厂,该厂厂部设在银河路北端,是由集镇上的铁业社、白铁社,竹、木业社等4个合作社联合创办。1958年,相继开办坛丘轧米厂、饲料加工厂、公社窑厂(目莲桥东滩)。

1960年,公社办起化工厂、丝绸厂、机械厂,化工厂办在老医院,丝绸厂办在吴家湾原酱油工场内。1961年,坛丘集镇开办食品加工厂。1964年,公社将各种手工业社组合,并成手工业中心,负责人蒋信湖。19668月,办起街道缝纫社。19693月,公社筹建缫丝厂,翌年3月竣工。1972年创办塑料厂。1974~1978年间,先后创办坛丘公社五金厂、坛丘农具厂、公社丝织厂、坛丘建筑社、农机修造厂、公社轮窑、针织厂、印染厂等社办企业10家。1979年底,坛丘全社有社办工业13家,职工805人,固定资产108万元,工业总产值270万元,创利46万元。

80年代以后,社办工业发展迅猛,行业结构日趋完善,成为坛丘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坛丘缫丝厂、苏南绸厂(原坛丘丝织厂)、公社塑料厂、轻纺机械厂(原农机修造厂)、坛丘家用电器厂(原坛丘电扇厂)、坛丘福利印染厂、坛丘绸厂等社办企业,发展规模,更新、添置设备,成为坛丘乡办企业的骨干。1989年末,全乡拥有乡办企业13家,职工2821人,全年工业总产值7343万元,占全乡工业总产值的57.71%

进入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乡镇工业向外型经济发展,1991~1998年,先后创办中外合资、台资、港资企业18家,总投资2294万美元。1998年,镇办企业开始转制,1998年末,全镇有镇办工业企业11家,职工927人,全年工业总产值2.81亿元。

5-5       19781998年坛丘镇(乡 公社)工业经济情况表

年份

企业数(家)

固定资产原值

(万元)

工业总产值(万元)

销售额(万元)

利税(万元)

 

利润

税金

人数

人均年收入(元)

1978

10

74

194

192

22

634

428

1979

13

108

270

263

46

805

387

1980

13

134

557

548

95

875

450

1981

12

151

575

511

61

942

470

1982

11

185

484

507

24

982

532

1983

12

221

1169

575

27

48

1015

562

1984

12

287

1623

846

77

84

1408

604

1985

15

454

2464

1475

93

95

1589

758

1986

19

698

3471

1919

126

120

2170

862

1987

19

986

5878

3272

169

151

2521

1005

1988

16

1291

7162

3756

394

150

2774

1352

1989

13

1354

7343

3978

212

162

2821

1481

1990

11

1544

9315

4821

198

314

2866

1519

1991

10

1666

17051

5483

571

343

2446

1801

1992

11

1903

21008

4866

698

142

2414

2377

1993

8

3183

28510

9087

146

430

1728

4860

1994

10

3708

38930

12431

285

295

1819

5054

1995

12

4414

26037

16881

885

179

2275

5112

1996

11

5316

26464

22158

1141

330

1441

6329

1997

13

5520

22207

18797

598

22

1560

6566

1998

11

65121

28067

14833

318

409

927

7850